以耶穌的眼光來解釋聖經

司傑恩在他的書”上帝的美麗:愛上耶穌認識的父神”中寫道:

“就算我們能從片段聖經找到幾個‘賺取的觀點’,那也中不過拼凑出一小片罪惡感和恐懼;聖經故事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宏觀,那是滿滿一大幅恩典與豐盛的畫面。 耶和華灣身成爲才剛墮落的亞當和夏娃縫製衣裳;神揀選了一群抱怨連連、不時去追求別神的流浪民族,并且從沒放棄過他們。 詩篇作者寫出神最真實的特性;祂不變的愛永遠長存。 ‘不變的愛’這個字的希伯來原文在詩篇中出現過一百四十七次,每一次都是用來描寫神的屬性。。。整本聖經的大概念就是一個個描述神不變之愛的故事,祂的愛在祂為這悖逆的世界道成肉身、受死、復活時上演至最高潮;因此,我們應以整本聖經作為解釋基礎,並以耶穌的眼光來看其中的每一段。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保羅每次引用希伯來舊約故事時,他都會用耶穌的觀點來詳加解釋。。。‘賺得恩典’這概念終究還是滲透到許多教會裏去了,你可以在許多講道臺上的大聲宣告中聽見。。。”

許多教徒在一方面不斷地指責律法主義的惡;但在另外一方又為了作“美好的見證”,他們以爲必須要站到“道德高地”上,并且不斷地“更努力”地要求他人和壓迫自己。 問題在於這並不是在見證神的恩典。 神恩典比我們的罪大,所以只要我們信,即使我們的罪再大,我們的罪也會因著神的恩和主的工而被赦免。 我們要作的見證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所站的“道德高地”,而是因著我們對神的開放和信心,神在我們生命中所彰顯的一切恩典和愛。

George Herbert’s poem, Love (III)

I love George Herbert’s poem about love, Love (III):

Love bade me welcome: yet my soul drew back,
            Guilty of dust and sin.
But quick-eyed Love, observing me grow slack
            From my first entrance in,
Drew nearer to me, sweetly questioning
            If I lacked anything.

“A guest,” I answered, “worthy to be here”:
            Love said, “You shall be he.”
“I, the unkind, ungrateful? Ah, my dear,
            I cannot look on thee.”
Love took my hand, and smiling did reply,
            “Who made the eyes but I?”

“Truth, Lord; but I have marred them; let my shame
            Go where it doth deserve.”
“And know you not,” says Love, “who bore the blame?”
            “My dear, then I will serve.”
“You must sit down,” says Love, “and taste my meat.”
            So I did sit and eat.

The poem “Love (III)” shows God as a welcoming host, inviting a soul to the dinner table without shame. It conveys that you don’t need a perfect soul for God to love and forgive you, reflecting a key principle of Christianity. That is the Good News we need to live in and out as a Christian.

Pink Shirt Day 反霸凌與受害者心態

今日反霸凌日。反霸凌日的由來就不在這裏提了,可以自行在網上找到。 我們可以在學校、社區、辦公室。。。甚至家裏被欺凌;其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齡、種族、文化、宗教、性取向、家庭結構、婚姻狀況、身體缺陷、身材、樣貌、衣著、髮型等等,都可能成爲被霸凌的原因。 而霸凌的方式包括了肢體傷害、語言侵害侮辱嘲笑、社交方面的孤立、網絡霸凌。 這些被霸凌的經歷對當事人的身心靈健康造成不同程度損害。 加拿大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有71%在12至17嵗間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有至少一次被霸凌的經歷。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被霸凌的經歷又好有可能使我們有一種受害者的心態。 而入侵到人心裏的這種受害者的心態會使人的心靈變得非常脆弱、敏感、自卑,及沒有安全感。 人就會在很多的時候認爲自己被霸凌和傷害。

我在30多年前移民加拿大的時候英文好差。 有一次中學英文老師給佈置了可以自由發揮和選題的寫作project。 我選取自己有興趣的課題,到圖書館找來了許多相關的書籍,並日以繼夜的寫和修改。 但因爲我的作文在文法和寫作上出乎平常的好,我的英文老師認爲我抄襲。 因爲這件事,我就有了一種受害者的心態,時常覺得人家看不起自己和冤枉自己。 而我覺得這個buttton(其實滿身都是)被按著的時候,我往往失去了平時的冷靜。感恩,信仰和我在心裏輔導上的訓練幫助我消除了許多這些button, 但我仍然還是要面對已經入侵了的受害者心態的影響。

我們要反對霸凌,同時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一種受害者的心態。 當我們被我們的受害者心態操控的時候,也可能對其他人説出和造出一些對方覺得被傷害的言行。 我們更要明白其實我們身邊的人並不是刀槍不入的完人,他們也會有boundary、 button和感受。

作爲牧師,我唯求上主的憐憫,讓我們真知道上主的恩典,醫治我們心靈的傷口和破碎,使我們常常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