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劉開的“問説”有感

清代文人劉開所寫的“問説”的第一段是,“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將這一段翻譯成現代中文,可以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套用於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念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麽時候我們的學習變成只重視接收,”填鴨“和”題海“,不斷地記、背和練,而不重視”問“這一方面呢?

其實小孩子就是透過”問“(跟這個很有關係的就是勇於嘗試、體驗和不懼失敗)來學習的,他們是”不恥下問“。在他們學習所要突破的和效果是驚人,反而越大越失去了那些驚人的突破力。

我會在以後的短文裏談論原來”問“在溝通方面也會大大地幫助我們減低誤會和增加彼此的理解和認識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