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潘宗光教授寫道,“我小時侯,見到長輩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吃齋,過時過節燒香燭、殺鷄還神,那是我以爲那就是佛教。 學佛以後才知道那只是民間習俗,不是真正的佛教。 一般人往往分不清楚民間習俗和真正的佛教,因而誤把佛教當作是導人迷信的宗教,給佛教塗上迷信的色彩。 其實,佛教絕非導人迷信的宗教,同時也與科學沒有任何衝突。。。” 其實那只是佛教,有很多人對正信的宗教並不真正的認識和修行。 當然要有正確的認知和修行,要得放下成見並得花時間和下功夫才行。
潘教授以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現象來解釋重要的佛理。 我喜歡他對“緣起法”(它是諸法的基礎)的解釋,“。。。它指出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現象、物件都不會突然產生,而必需有一個主因,和適當的環境條件配合 – 助緣。 當因與緣配合得宜,成熟時就會產生結果。。。條件的消失可稱之爲因緣散盡,這時果就會隨之而消失,沒法存在。。。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不可以單獨存在。。。因變果,果變因,因果相續,沒完沒了地演繹下去,不會停止。。。”
而“無常”就是“不斷變遷的意思”。 “諸法無常”就是指“事物按因果而變化。 雖然變化有快有慢,而收穫也有程度不同,但只要種下了因便終有結果的一天”。 所以,“諸法無我”,“事物沒有不變的本質。。。只是在某個環境之下。。。佛法也一樣,只有它能起到作用之時才是佛法,否則也只是一個假名,姑且稱之而已“。 作爲牧師,我也認同,我們所講的”福音“,如果并沒有爲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好消息,那’福音”也只是一個名而已。 當然,起碼對於我個人來説,福音並只是一個名而已。
”佛教的空也非指什麽都沒有,空是説事物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質,目的是教我們不要執著世事的表面現象,要將事情看得透徹一點。。。明白世間本來如此,不應執著於’有‘或’無‘的任何一邊,對世間萬物不會輕率認同或否定,發璞歸真,以平常心看事物即中道“。
作爲一位牧師閲讀、學習和分享一本談論佛法基礎的書并沒有使我迷失自我。 正好相反,就是因爲自身的信仰使我能夠放下執著和打開自己的心在不同人和 信仰裏發現人生的一些法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