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狼狽爲奸”裏的狽

狼狽為奸(拼音:láng bèi wéi jiān)是一則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

“狼,大如狗,蒼色從作聲諸竅皆沸……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於狼腿上,狽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臨濟郡西有狼塚。近世曾有人獨行於野,遇狼數十頭,其人窘急,遂登草積上。有兩狼乃人穴中,負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數莖草,群狼遂竟撥之。積將崩,遇獵者救之而免。其人相率掘此塚,得狼百餘頭殺之,疑老狼即狽也。”

狼和狽是兩種不同的野獸,它們形狀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們之間所不同的是,狼的兩條前腿長,兩條後腿短;而狽正好相反、它的兩條前腿短,而兩條後腿長。這兩種野獸,常常一起出去偷吃人類畜養的家畜,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危害。 傳說有一次,狼和狽一起來到一家農民的羊圈外面,它們知道裡面有好多的羊,便打算偷一隻羊來吃。可是,羊圈築得很高,又很堅固,既跳不過去,也撞不開門,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它們商量了一會兒,終於有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狼騎在狽的脖頸子上面,再由狽用兩條長腿站立起來,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後狼再用它的兩條長長的前腿,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於是,那狽便蹲下身來,讓狼爬到身上,然後用前腳抓住羊圈的竹籬,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狽站直後,狼再將兩隻後腳站在狽的脖頸上,慢慢站直,把兩隻長長的前腿伸進竹籬,猛地抓住了一隻在竹籬旁的羊。 在這次行動中,如果單單只有狼,或只有狽,都一定沒辦法爬上羊圈,把羊偷走;可是,它們卻會利用彼此的長處,互相合作,而把羊偷走。

狼和狽在一起時,相互利用,做更大的壞事,所以後人也常用“狼狽為奸”指一起合謀做壞事。

今日,如果有另一個國家如狼般要吞吃其它國家,國人即使不是戰狼上身也不要作狼身邊的狽。  否則,將爲被世人所唾駡和看不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