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ing subjective vs objective
Are you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How can we be more objective? I think what Elizabeth Thornton has offered in her book, “The Objective Leader”, has offered us insightful descriptions and comparisons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is measured by our ability to achieve results. We analyze the situation, make a decision, take action, and…
Cause and effect, for you, what’s the Bible?
The way we read the Bible affects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In his book, “The Bible Tells Me So”, Peter Enns tells us “The Bible isn’t a cookbook…not an owner’s manual…not a legal contract…not a manual of assembly…When we open the Bible and read it, we are eavesdropping on an ancient spiritual journey.…
回應困難的覺悟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同理心不是要去推測人的觀點意圖
在大部分人如何溝通對話的書籍和甚至訓練裏,我們都被教導要有“同理心 ”; 我們先要聆聽、澄清,並以我們對人的理解來分析和作出回應。 但是,問題是我們那不足夠時間的聼和理出來通常都是“推測” 而已, 正如,Buster Benson 在他的書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why are we yelling?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裏所指出的,“我們推測他人、他人的觀點,以及他人之理由的能力薄弱”。 在這書裏,Buster 進一步指出: “當人們停止從自己的角度説話,試圖推測他人觀點時,事情會以多快的速度偏離軌道。。。忘記哪些部分是我們世界上得到的,哪些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拼凑出來的。 當別人與我們意見相左時,我們很難妥善陳述他人的觀點。 我們過於簡化其論述,誇張其缺點,並用刻板印象填補空白。 解決這種局限的方法很簡單:我們的責任是只代表自己,並且邀請其他人為自己發言。” 其實,越花時間聆聽,就會發現我們並不完全理解。 所以,我們不能代替他人説話。回過頭來説,哪裏有人完全明白我們自己呢? 這不也就是“同理心”嗎?
The meaning of “To believe”
In his book, “A well-build faith: a Catholic’s guide to knowing and sharing what we believe”, Joe Paprocki writes: “To believe is to enter into a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and to place our trust in that person. Until that happens, what we have is not a belief, but an idea. An idea evolves into a…
有意義的(佈道)對談
我在不同宗派的教會成長和擔任過牧職,有些完全不教導(甚至不主張)個人佈道;而又有些所教導的又太公式化。Reichar Peace 在他的書 “佈道對談 ” 裏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提醒: “。。。通常人不會覺得基督徒是個好的對談夥伴,因爲我們似乎總是要向人宣告一個‘拯救計劃’,而不是與人對談。 有意義的對談,是雙方互有往還的對談。。。。有意義的對談不一定有結論,或分出勝負雙方。。。所引發的問題,可能比解答了的問題更多。。。有意義的對談會改變人,令對談雙方都有所改變。。。因爲我們都在一個屬靈旅程上,都需要成長和改變。 事實上,對談雙方都會在其中經歷歸信。” 每一次與人的相遇都可是進行一次對談的機。 但在現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裏,對人進行公式化的背誦宣講,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並不那麽適合和有效。 其實因爲出於對人愛,我們願意接近和認識人,當然會與人交談。 出於對人的尊重,我們並不會向人傾銷我們的信仰,而是我們的信仰在交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 所以,我以爲關鍵信仰是否在我們的生活中各個層面有自然的流露和我們是否懂得如何與人好好地去交談呢?
這樣去理解和實踐佈道和歸信
作爲一名牧師和傳道者,我在Richard Peace 寫的書“佈道和對談” (Holy Conversation) 裏得益不少。 我在這裏要分享他其中一段關於”佈道和歸信“的論述: “佈道是爲了使人歸信耶穌。 佈道是爲了讓人知道耶穌究竟是誰,也讓我們發現自己是誰。 佈道是關乎立志離棄具破壞性、不滿足的生活,轉爲跟從耶穌,追求生命完全。 這個轉向和跟從耶穌的經驗,我們稱爲歸信。。。歸信基督,就是聽從耶穌 – 耶穌成了活生生的一位,祂愛我,願意赦免我内心深處需得寬恕的罪。 我願意加入祂的群體,過祂要我過的生活。 我願意聽從内心深處的屬靈渴望,將它們由我生命的邊緣變成核心。 佈道對談的目標,是幫助那些在歸信途上的人。 然而,我們歸信耶穌後,不等於不在需要歸信。 其實首次歸信會為我們展開歸信的人生。 首次歸信(conversion)是指歸信耶穌,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 日常生活裏的歸信(conversions)是指我們不斷又不斷持續選擇走在那路上。。。因此我們要傳福音,不爲甚麽,只爲人遇見耶穌後生命會經歷改變。” 我發現,在我以前的教會裏被教導的和我所教導的,都是不全面和深入的,尤其在“ 不斷又不斷持續選擇歸的”“歸信” (conversions)方面。 難怪,有許多人信了耶穌許久,生命並沒有多少的更新改變。 如今,我的牧羊更著重門徒的栽培,就是與人同行,助人和與人一起在日常生活裏不斷又不斷持續選擇歸信。
I learn about prayer from this Buddhist monk
When I read Haemin Sunim’s reflection on the Christian faith, I feel that this Koren Buddhist monk’s faith is deeper and more profound than some of the Christian authors and pastors. In his book, “The Things You Can See Only When You Slow Down”, Haemin Sunim writes about prayer: “We don’t receive more love from…
A good reminder for the missional community
As a church planter building a missional community, I like to read books on church planting. In his book, “The Honest Guide to Church Planting”, Tom Bennardo gives us a good reminder: “…with all the emphasis these days on missional community, be careful that serving in the name of Jesus doesn’t become a substitute for…
Loading…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and/or try again.
Follow My Blog
Get new content delivered directly to your in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