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做就去做,別再拖延了”,10嵗的他的提醒
一名叫”中島芭旺“的日本人(實在不敢稱他為小朋友/小孩子)寫了一本書叫”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我將會用數個短文來分享我在他的書學到和被提醒/啓發的。 其中,他提到: ”考慮該不該做這件事的時候,說不定就不是該做的時候。 在考慮的瞬間,一切都可能變得不一樣了,所以我覺得那個時候想怎樣就怎樣。 總之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去做,想做的事就去做,這樣而已。“ 當然你可以這是”小孩子“的任性所爲,而且大人要兼顧和衡量的比”小孩子“複雜得多。 我想中島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再拖延了。 我們是要考慮和計劃,但生活上有很多的事其實並不一定要,甚至不應兼顧計算得這麽複雜。 就在等待到一個”萬全“的情況出現時,我們的世界(人和事物)已經不再一樣了。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長者病得很厲害,但當時我很忙。 就在考慮衡量等我處理好自己的事就馬上趕去探望的時候,這位長者就去世了。
放下抓緊就能以喜樂的心走向將來
在”化哀傷為舞蹈-在逆境中尋得盼望”一書裡,盧雲指出: “當我們突破要抓緊所擁有、所知道、所佔據的那種需要,我們就能夠信任神,向祂降服,得著釋放。 其後,我們的焦慮再不能嚴重傷害我們,卻將我們指向喜樂,甚至指向我們不能預測或全然看見的將來,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死亡”。 在我們的靈性生活裏,我們都是藉著靈性操練(包括了默想、禱告和善行等)來幫助我們放下抓緊其實都不屬於我們的一切。 放下,我們的心靈雙手才能去觸摸和經歷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和祝福。 放下帶來的釋放使我們滿有喜樂,更使我們從容地一直走下去。。。
何為獨處
“化哀傷為舞蹈 – 在逆境中尋得盼望”是其中一本摘錄盧雲神父作品的書。 我很喜愛一段盧雲關於獨處的教導: “獨處(solitude),對基督徒而言,卻不單指為了個人退修而走進樹林或沙漠或山峰,它更指勇於站在神的臨在中。 那不只是為著控制時間而孤獨,而是在神的陪伴中孤獨。 你與神單獨相處時,你會做甚麼呢? 我們當中大多數會思考,談話或提問題。 但與神單獨相處時,聆聽是極其重要的! 獨處就是一個地方,在那兒你可聽到一把聲音稱你為親愛的。。。” 當然,進入這樣的獨處在一開始可能是艱辛,並不是我們平時習慣了的”效率”和’速度”。 我們需要一顆渴慕與神同在的心。 為了經歷神的臨在,我們需要等候,並經歷一段似乎神”不在”的時間。 或者有許多不是來自神的聲音對我們說話。 我們終會聽到那來自神的微聲,不是讓我們證明自己,而是無條件的愛。
The part of the prayer gives us a meaningful beginning of Advent.
After we take the Holy Communion, we pray: “Good and loving, we rejoice in the birth of Jesus, who came among the poor to bring the riches of your grace. As you have blessed us with your gifts, let them be a blessing for others. With the trees of the field, with all earth and…
We need this prayer to remind us daily.
Before the priest breaks the bread, the congregants follow the BCP praying: “We are not worthy so much as to gather up the crumbs under thy Table. But thou art the same Lord, Whose property is always to have mercy: Grant us therefore, gracious Lord, So to eat the Flesh of thy dear Son Jesus…
神比我們所信的更大
在“化哀傷為舞蹈-在逆境中尋得盼望”一書裏,盧雲寫道: “在神學領域中,我們不斷談論神是甚麽,我們理解的神是誰,及如何領受並活出神的旨意等課題。 沃恩談論的都是自己信以爲真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再堅持系統化地分析神的無限、無可測度,我們還可以提出多些與神有關的否定詞句 – 神不純是公義、不純是慈愛、不純是自由、或這或那。 神比我們的内心更大,我們已充分看清楚,神遠遠超越我們的所思所想。”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承認到自己心裏的”神“的”小”的時候,我們就愿意放下“自以為正宗/對”的心態。 這卻多麽需要勇氣和信心,相信神在不同聲音和理解中都與我們同在,豐富和加深我們對他的認識。這并不是說多年來我們所受“神學”“教育”沒有價值,只是神比我們那些系統和宗派的框架和信念大。 神其實比聖經都要大。 求主幫助我們謙卑下來,不斷地去經歷神,更新和擴寬我們對神的認識。
不是每個聖公會牧師/人都是那樣。。。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有不少宗教界人士助紂為虐。 在不少眼裏,聖公會(起碼是華人的)比較親共,甚至與共爲伍。 前有聖公會主教丁光訓幫助中共搞“三自教會”。 丁曾經説過他這樣做是去保護教會,而結果連他自己也受到衝擊。 後近年來也有香港聖公會高層管浩鳴關於香港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以及他最近接受親公媒體對衆多天主教樞機和主教公開向港府提出無條件釋放黎智英要求作出了有中國特色的回應 (詳情請自行查閲)。 香港聖公會方面一直并沒有對管的説話作出任何令人信服的回應和澄清。 我是一名在溫哥華地區的聖公會牧師,并不代表所有聖公會牧師/人。 但是起碼可以代表我自己說,并非所有聖公會人都是如此親共的。 當然,我也知道在港,澳和大陸的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界人士面對和承受來自中共的壓力。 我敬佩那些在那裏仍在堅持的人,也為到所有信徒來祈禱。 作爲一個基督徒/牧師,我以爲能保護我們的是我們的救主。 求助憐憫,讓我們可以跟隨主的道路,如主一樣,好公義、行憐憫,並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跪低,是真抑或是假?
不知道是媒體人們想引人注意和真是這麽想,只要中共領導人説是沒有那麽强硬的話的時候,都總有許多人在說中共跪低了,認慫了。 從歷史上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共往往在表面上的退一步只是爲了得到一個機會喘口氣和憋大招好讓他們能在將來進多十步。 還有,“沒有計劃。。。”,“不會代替。。。” 等等的“承諾”真是可信嗎? “50年不變的承諾”有真的遵守過嗎? 當年在他們還沒有掌權的時候曾承諾給中國人民主、自由和平等,到頭來他們又做了些什麽? 其實我們不需要一個這樣的政權“跪低”而是要承擔責任,那就是不再掌權,還權于民。
SOGI抗議帶出來的親子課題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頗受關注的議題就是對SOGI的抗議和反抗議因著以巴的問題而被“冷卻”。 在這裏,我並無意對雙方的説法提出評論。 反而,我想指出一個在當中關鍵但沒有被包括的議題就是親子關係。 有人認爲(或者說是擔心)學校/老師奪了家長在許多關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方面的權,所以提出要“還權與家長”。 有人指出孩子甚至先告訴學校/老師他們要在學校改變他們的性別代詞,甚至在自己不知情和未同意的情況之下就作出改變。 至於誰能為自己的性別代詞作決定是另一個課題。 在這裡,我想回應和提出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在這麼重要的事情上不先或甚至不跟家長分享和商量呢? 不敢? 怕被拒絕,怕有後果,怕不被接納,。。。?為什麼有如此的感受呢? 為什麼孩子願意跟老師說呢? 家長們,你平常是如何跟自己的孩子互動的呢? 你花過多少的時間去跟孩子談話談心,聆聽和認識你的孩子的呢? 當孩子跟你相反意見時,你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 而在你談論到跟SOGI有相關性的議題的時候,你又是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家長們,讓你的孩子願意並不怕跟你談話談心。 在孩子們面前和心裡,你都是一個值得信賴和聆聽的人。 那麼我們還需要失”權”/影響嗎?
Loading…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and/or try again.
Follow My Blog
Get new content delivered directly to your in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