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困難的覺悟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真與坦誠

教會的朋友或者會經歷過和聽過這樣的情況:有人在被某些做人好“真”人所説的“愛心說的誠實話”傷害過。  李兆康和區祥江所寫的書“情緒有益”裏指出 “‘真‘ 包含對自己誠實,須分辯表達感受的真正動機:是要促進與對方的關係? 是要發泄對對方的不滿? 是要以攻擊來滿足自己積壓的苦澀? 只要我們捫心自問,不難分辨自己的動機是否正確.  ‘坦誠’表示我們所表達的是真誠和與事實符合,並非說事事都要表達。 有時候在表達上留有餘地,甚至選擇不提,其實是待人最基本的修養呢!”  作一個“做人很真”的人,彼此“坦誠”對待,由我們自己開始。

做回自己的“自由”

理查神父(Richard Rohr)在他的書“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 (Falling Upward: A Spirituality for the Two Halves of Life)裏寫道:

“你一旦面對了自己隱藏、否認的自我,就沒有甚麽足以讓你感到焦慮了,因爲你不必再擔心、也不必害怕曝光 – 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  游戲結束了,而你自由了。。。不再有任何需要被保護或營造的假面了。  你終於是你自己了,你可以做自己了,完全無須僞裝或恐懼。”

當然,面對自己需要無比的勇氣、以及對自己真正價值的認知。  這需要從外而來的恩典,也需要内在的力量和信心。  而且這也是我們一生的道路。  當我們到了塵世的終點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得到真正和完全的自由。  當然,就在當下,你和我就可以開始這個得著自由的道路和體驗。

我也要如此“簡單地過活”

理查神父(Richard Rohr)在他的書“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 (Falling Upward: A Spirituality for the Two Halves of Life)裏寫道:

“。。。我不再需要證明我或我的團體是最棒的,我的民族是最優秀的,我的宗教是神唯一所愛的,或者是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值得受到更好的待遇。  我不再汲汲營營於堆積更多的好處或服務;簡單地說,我每天的渴求與努力都是要回饋,回饋我所獲得的一切,回饋一些給這個世界。  現在,我明白宇宙、社會和上主都是如此無償地賜予我一切。  現在,正如 Elizabeth Seton 所説,我試圖‘簡單地過活,好讓大家都得以生活’。”

我想如果我們能如此地過活的話,我們個人的生活也變得更有平安和喜樂;而這個會變得更和平美好的。 那麽,也就從我自己開始吧,簡單地過活,不需要去爭奪、比較和證明,只是心存感恩,努力作好自己,並回饋社會。

念了聖經還要念科學嗎?

聖經有提過大自然和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理解。  那麽,念了聖經并且從中我們自己根據我們對聖經的理解而建立了一些理解大自然的系統神學後,我們還需要念科學,尤其是那些不信我們的教的科學家所教的,或者那些跟我們的系統有不相同的科學理解時?

在信仰上,一方面,我是保守,為我主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而在另外一方面,我又是相當開放,願意跟和向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知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 很可惜,今天還是有人打著宗教的名義堅持和宣揚地心/平和六千年歷史的説法。

念了聖經還要看/學。。。書嗎?  我們用的這些高科技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者又有多少跟我們的信仰是一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