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抓緊就能以喜樂的心走向將來

在”化哀傷為舞蹈-在逆境中尋得盼望”一書裡,盧雲指出:

“當我們突破要抓緊所擁有、所知道、所佔據的那種需要,我們就能夠信任神,向祂降服,得著釋放。 其後,我們的焦慮再不能嚴重傷害我們,卻將我們指向喜樂,甚至指向我們不能預測或全然看見的將來,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死亡”。

在我們的靈性生活裏,我們都是藉著靈性操練(包括了默想、禱告和善行等)來幫助我們放下抓緊其實都不屬於我們的一切。 放下,我們的心靈雙手才能去觸摸和經歷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和祝福。 放下帶來的釋放使我們滿有喜樂,更使我們從容地一直走下去。。。

何為獨處

“化哀傷為舞蹈 – 在逆境中尋得盼望”是其中一本摘錄盧雲神父作品的書。 我很喜愛一段盧雲關於獨處的教導:

“獨處(solitude),對基督徒而言,卻不單指為了個人退修而走進樹林或沙漠或山峰,它更指勇於站在神的臨在中。 那不只是為著控制時間而孤獨,而是在神的陪伴中孤獨。 你與神單獨相處時,你會做甚麼呢? 我們當中大多數會思考,談話或提問題。 但與神單獨相處時,聆聽是極其重要的! 獨處就是一個地方,在那兒你可聽到一把聲音稱你為親愛的。。。”

當然,進入這樣的獨處在一開始可能是艱辛,並不是我們平時習慣了的”效率”和’速度”。 我們需要一顆渴慕與神同在的心。 為了經歷神的臨在,我們需要等候,並經歷一段似乎神”不在”的時間。 或者有許多不是來自神的聲音對我們說話。 我們終會聽到那來自神的微聲,不是讓我們證明自己,而是無條件的愛。

神比我們所信的更大

在“化哀傷為舞蹈-在逆境中尋得盼望”一書裏,盧雲寫道:

“在神學領域中,我們不斷談論神是甚麽,我們理解的神是誰,及如何領受並活出神的旨意等課題。 沃恩談論的都是自己信以爲真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再堅持系統化地分析神的無限、無可測度,我們還可以提出多些與神有關的否定詞句 – 神不純是公義、不純是慈愛、不純是自由、或這或那。 神比我們的内心更大,我們已充分看清楚,神遠遠超越我們的所思所想。”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承認到自己心裏的”神“的”小”的時候,我們就愿意放下“自以為正宗/對”的心態。 這卻多麽需要勇氣和信心,相信神在不同聲音和理解中都與我們同在,豐富和加深我們對他的認識。這并不是說多年來我們所受“神學”“教育”沒有價值,只是神比我們那些系統和宗派的框架和信念大。 神其實比聖經都要大。

求主幫助我們謙卑下來,不斷地去經歷神,更新和擴寬我們對神的認識。

不是每個聖公會牧師/人都是那樣。。。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有不少宗教界人士助紂為虐。 在不少眼裏,聖公會(起碼是華人的)比較親共,甚至與共爲伍。 前有聖公會主教丁光訓幫助中共搞“三自教會”。 丁曾經説過他這樣做是去保護教會,而結果連他自己也受到衝擊。 後近年來也有香港聖公會高層管浩鳴關於香港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以及他最近接受親公媒體對衆多天主教樞機和主教公開向港府提出無條件釋放黎智英要求作出了有中國特色的回應 (詳情請自行查閲)。 香港聖公會方面一直并沒有對管的説話作出任何令人信服的回應和澄清。

我是一名在溫哥華地區的聖公會牧師,并不代表所有聖公會牧師/人。 但是起碼可以代表我自己說,并非所有聖公會人都是如此親共的。 當然,我也知道在港,澳和大陸的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界人士面對和承受來自中共的壓力。 我敬佩那些在那裏仍在堅持的人,也為到所有信徒來祈禱。 作爲一個基督徒/牧師,我以爲能保護我們的是我們的救主。 求助憐憫,讓我們可以跟隨主的道路,如主一樣,好公義、行憐憫,並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見性”的靈性

禪宗老祖達摩在“達摩禪”裏指出“自心即是佛”,有說“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見性“在這裏是指看見自性,也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達摩更指出”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戒亦無益處。。。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作爲一位牧師,我同意達摩所説的這種”見性“的靈性。我們若不認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也只不過是受造物之一仍然需要不斷地回轉歸向神的話,那麽縱使我們熟讀聖經多少遍,我們仍然不能得著釋放、自由和平安。 我們仍然執著、迷惘、惶恐、墨守成規、自以爲是和自我中心。 於是聖經不但成爲我們的偶像和到達神那裏的阻攔,也成爲我們加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枷鎖, 更甚是轄制他人的工具。

”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