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上找不到人人的言行都符合你的意思的地方

泰國禪師阿薑查在“無常”一書裏指出:

“。。。爲何這世間充滿困難? 因爲我們希望按照自己的習氣與方式做事,希望所有事情都命于我們,但是情并非總是如願,這是法爾自然。 我們期待人、事、物能依照希望方式存在,因此才會被事物煩憂與傷害。。。若希望每個人的言行都符合你的意思,在這世上你找得到這樣的地方嗎? 這種態度只會讓你陷入生不如死的無盡痛苦中。 若依賴別人以取悅自己的方式來説話與行動,我們怎麽可能感到快樂?。。。”

這裏并不是要提倡一個人人任意妄爲的世界,而是要人放下妄想執著和操控。 我們的安全感和價值,以及事情的發展,並不在于都符合我們自己的意思。 放下,反而更好,更自由。

回應困難的覺悟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同理心不是要去推測人的觀點意圖

在大部分人如何溝通對話的書籍和甚至訓練裏,我們都被教導要有“同理心 ”; 我們先要聆聽、澄清,並以我們對人的理解來分析和作出回應。 但是,問題是我們那不足夠時間的聼和理出來通常都是“推測” 而已, 正如,Buster Benson 在他的書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why are we yelling?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裏所指出的,“我們推測他人、他人的觀點,以及他人之理由的能力薄弱”。

在這書裏,Buster 進一步指出:

“當人們停止從自己的角度説話,試圖推測他人觀點時,事情會以多快的速度偏離軌道。。。忘記哪些部分是我們世界上得到的,哪些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拼凑出來的。 當別人與我們意見相左時,我們很難妥善陳述他人的觀點。 我們過於簡化其論述,誇張其缺點,並用刻板印象填補空白。 解決這種局限的方法很簡單:我們的責任是只代表自己,並且邀請其他人為自己發言。”

其實,越花時間聆聽,就會發現我們並不完全理解。 所以,我們不能代替他人説話。回過頭來説,哪裏有人完全明白我們自己呢? 這不也就是“同理心”嗎?

咖啡學教我放鬆去專注

迷上咖啡已經好一段時間了,也曾經與友人一起計劃和籌備開一家咖啡店。 雖然因各方面原因,我們最後沒有繼續那計劃,但我們仍然喜愛咖啡。 獨自在咖啡舘裏品咖啡總是給我帶來片刻的享受、休息、空間、寧靜和靈感。 我的許多文章和講稿都是在咖啡舘裏作成的。 近年來,我更在品咖啡(和茶)中操練經歷正念的當下。

最近在讀有台灣咖啡教父之稱的王于睿所作的“對的咖啡學”。 在一段關於他學習“杯測”(cupping)裏,他所談論的放鬆與/去專注對我品咖啡和工作有良多的啓發:

“。。。如何在放鬆身心的狀態下,凝注操作當下的每個細節。 好比在試咖啡時,眼前三、四十杯的咖啡,難免會令人眼花繚亂,當我在喝第一杯是,就應該整個放鬆投入到第一杯的咖啡中,仔細體會感受;等到第二杯時,則必須把第一杯的記憶完全放下,專注在第二杯咖啡中,唯有如此專注當下,才能真正領略。。。而是你確實把自己的身心放鬆了,你放鬆了以後,自然就有靈感出現,而先前出現不了,是因爲緊綳的狀態把你卡住,無法動彈。。。專業工作者最怕的就是誤把緊綳當成專注。 當過度緊綳時,人很容易就被框住、被鎖在那邊,可是當你一旦放鬆掉的時候,事情卻自然而然地順利完成了。。。”

許多原因使我們綳緊,但綳緊就是代表了我們并不是享受當下。 卻是唯有享受,我們才能放鬆,去專注。

活出生命中最重要的

你曾否想過什麽是和如何活出生命中最重要的? John Kornfield 在他的書《踏上心靈幽徑》(a path with heart)裏向我們指出:

“生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什麽驚人或偉大的事,而是人與人彼此觸動的片刻,是我們以最用心和關懷的方式待人的時刻。 這種簡單而深刻的親密關係是我們都渴望的愛。 這些觸動和被觸動的片刻可以成爲心的道路的基礎,它們以最立即或直接的方式發生。 特蕾莎修女這樣形容: ‘在一生當中,我們無法做出偉大的事,只能以偉大的愛去做微小的事。。。活出心的道路。。。讓善的滋味滲透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全神貫注於行動,當我們能表達我們的愛,並看到生命的珍貴時,内在善的特質就會增長。。。全然去愛和好好生活,需要我們最終能體認自己並未占有或擁有任何東西,包括我們的家、車子、所愛的人,甚至我們的身體。 靈性的喜悅和智慧並不是來自擁有,而是來自己開放的能力、全然地去愛、在生活中自由前進。”

我認同John所說的,原來生命中最重要的竟然不是去擁有,活出這一生命就是開放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