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困難的覺悟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你是否那食鹽的愚人呢?

僧伽斯那,又稱僧伽斯、僧伽先,是公元5世紀印度的大乘法師。他所著的《百喻經》古文漢譯本於南朝齊永明十年由其弟子求那毗地所譯。其中有一名叫《愚人食鹽》的佛寓是這樣: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你和我又曾幾何時如這個愚人一樣分不清事物的究竟、關係,和主次,還更不去求證和詢問呢?

並不是鹽本身好食,而只是鹽使我們食到食物的味道來。

愚人因他的行動而食到愚的苦果。 但不知道他又是否“知”錯而“認”和“改正”呢? 其實,人人都會“錯”,分別在於愚人不認和改正!

人能抽離自己

哲學家佈伯(Martin Buber)曾經説過,只有人能夠(動物不能 – 人爲萬物之靈,有別於禽獸)與他的環境,甚至自己保持一段距離。 這當然不是說,他能分身出竅;而是説人有能抽離自己去自省,自我肯定和自我控訴。 在《论语•学而》,曾子也說: “吾日三省吾身”。 朋友,不知道你又有否每日都“三省吾身”呢?

”抽離“的意思是指不在自我為中心和標準,而是更客觀中肯地反省。 那麽如果我們不是自己的中心,誰/什麽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中道地看待自己呢? 你又如何確定和相信那是合乎正道真理的呢?

請繼續留意我的其它短文。

念了聖經還要念科學嗎?

聖經有提過大自然和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理解。  那麽,念了聖經并且從中我們自己根據我們對聖經的理解而建立了一些理解大自然的系統神學後,我們還需要念科學,尤其是那些不信我們的教的科學家所教的,或者那些跟我們的系統有不相同的科學理解時?

在信仰上,一方面,我是保守,為我主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而在另外一方面,我又是相當開放,願意跟和向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知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 很可惜,今天還是有人打著宗教的名義堅持和宣揚地心/平和六千年歷史的説法。

念了聖經還要看/學。。。書嗎?  我們用的這些高科技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者又有多少跟我們的信仰是一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