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困難的覺悟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活時圓滿,死時安心

羅賓·夏瑪 (Robin S. Sharma) 所寫的書 “死時誰爲你哭泣” (who will cry when you die?)是一本值得讀的書。 在這本書裏,作者為讀者提供了101則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我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來,留待大家自己去閲讀了。

而我在這裏只想引述他在書的開頭和結尾的幾段:

“小時候父親跟我說。。。‘出生的時候,你哭,這個世界因你得喜悅;請你好好過這一生,希望你離開的時候,世界為你而哭,但你心中感到喜悅。’ 這個世代,很多人早就忘了活著所為何來。。。我們忘了人何以為人,忘了活著的目的,忘了人在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麽。 你死了有誰會哭? 你在有生之年能感動多少人? 你對往後的世代能有什麽影響? 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後,你能留下什麽?。。。多數人直到死前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生命的真諦。 年輕時我們汲汲營營,想活得符合社會的期待;忙著追求人生的快樂。。。不要等到臨終之際才了悟人生的意義。。。每天努力想掙得令他們快樂的東西,卻缺乏智慧去明白幸福不等於你達到的成就,而是一種心境。。。人生不要只爲了自己而活。。。人生不是一根短暫的蠟燭,而是一根耀眼的火炬,我得以暫時舉著這把火,而我希望能讓火光燃燒的明亮燦爛,然後再傳遞給未來的世代。”

你正在活出圓滿的人生嗎? 調整你的人生,現在一點也不遲!

你有選擇

就算你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別忘了,那其實是你選擇“以為自己沒有選擇”。

你可以選擇愛,公義,助人,憐憫,聆聽,發聲,說不,放手,放心,喜悅,平靜,簡約,休息,面對。。。

其實,你有好多這樣的選擇!

這才是真正地去愛一個人

很多人尤其父母輩的人以為自己認識對方,自己為對方設想周詳,也付出巨大的犧牲,這已足夠證明自己對對方的愛的真實。

但曾寶儀在她的書“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自己”裡給我們的提醒,值得我們反思:

“人就是這樣。我們經常按自己的想法,去決定是非對錯,卻忽略了「對方」怎麼想。我們覺得這樣美,覺得這樣好,甚至覺得……「我這麼做是為你好」!然而,所有一意孤行、一方強加的「為你好」,最後只會在對方身上留下傷痛。那個對方,可能是植物、動物,也可能是子女、伴侶,或任何一個我們所愛的人。 傷痛不只來自彼此之間的衝突或抗拒,也不只來自倔強的屈服;當對方有著「因為你是為我好,所以我得接受」的想法時,即使是心甘情願的妥協,他依然都因此變得「不再是自己」。松樹不松樹了,苔癬不苔癬了,孩子不孩子了,我也不我了……無法真正成為自己、活出自己,當然會造成傷痛。 當我們真正地愛一個人,不會希望對方痛苦。當對方能真正自在地舒展自己,感覺自己所有真實面貌都被接納、被包容的時候,或許才是真正的愛的展現。因為,那也是我們所有人都希望被愛的方式,不是嗎?”

學會欣賞自己

曾寶儀在她的書“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裡分享到一個對她的成長有很大和負面影響的故事而我相信許多國人都深受其害的:

“我從小到大被植入一個「只要我做的不夠好,只要我不順大人的意,就可能會被拋棄」的念頭,以至於我必須要花更多的力氣去填滿那個「我希望我自己更好」、「我希望我不要被丟下」、「我希望我是被這個家需要的那個人」的渴望。 這樣的念頭在我內心深處植下很深的恐懼,就是我隨時有被丟下的恐懼。如果只剩下我一人,與自己相處,成為我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原來我是一個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當我停下來看著自己,我會害怕。我沒有辦法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所以我需要不斷地往外跑、不斷地和別人說話…我無法靜下來好好思考。因為我總需要有人、有聲音在我周圍,讓我明白自己並不孤單,讓我能被完全填滿。人在這樣的狀態下,無法分辨什麼對自己有益、什麼對自己無益…”

曾寶儀又分享她的覺醒:

“現在如果讓我重新來過,我會想用另一種方式來生活。 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會跟那時候的寶儀說:「親愛的,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是不斷地惡性循環。問題就像家裡的垃圾,不處理、不解決,只會越積越多。等到妳意識到事情難以轉圜,要想整理,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 現在的我明白,心中的垃圾要勤於打掃。積極覺察,積極處理…當我學會一個人過日子的時候,我也開始學會欣賞我自己。這份欣賞,不是來自他人的肯定,不是他人告訴我:「妳很美、妳很好,跟妳在一起我很開心。」這份欣賞是來自我自己——我覺得我很美、我很好,我讓我自己很開心.”

你欣賞自己嗎? 你有好好關心過和愛過自己嗎?

玻璃心的養成就是其實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靠別人的欣賞來填滿和平衡自己脆弱的內心。 而且脆弱的心敏感過度,往往不是別人而其實是自己使自己心碎。

好好地面對和照顧好自己的內心和需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