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小心廣告

Paul Stevens & Alvin Ung 合著的書“帶著靈魂上班” (Taking Your Soul To Work)裏寫道,

“貪婪。。。使我們不滿足於已擁有的,又着迷於未曾擁有的。。。不單是積纍更多的物質的傾向。。。使人沉溺於‘相望還沒存在的東西。。。貪婪透過許多複雜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其中一個方式是廣告。。。廣告業一直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做調查,研究如何調整人對自己的實際需要的想法和動機。 當今世代的廣告並不單純提供資訊,協助消費者各樣產品作理性的選擇。 透過視覺意象,廣告開拓我們的意向。 。。。‘不想要的成爲想要的,想要的成爲需要的’。’”

兩位作者出版這本書的時間是十多年前了,今天媒體平臺公司更使用大數據和AI的技術來掌控我們的網上搜查和喜好。

小消費者是貪婪,但那些大商家更因爲貪婪用盡方法來在我們那裏得到他們還沒有得到的。

在這本書,兩位作者提醒我們要將渴望重移到神那裏,更要在生命中培育一種重視施予多於攫取的性情。 這樣,我們就能剋服貪婪。

同理心不是要去推測人的觀點意圖

在大部分人如何溝通對話的書籍和甚至訓練裏,我們都被教導要有“同理心 ”; 我們先要聆聽、澄清,並以我們對人的理解來分析和作出回應。 但是,問題是我們那不足夠時間的聼和理出來通常都是“推測” 而已, 正如,Buster Benson 在他的書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why are we yelling?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裏所指出的,“我們推測他人、他人的觀點,以及他人之理由的能力薄弱”。

在這書裏,Buster 進一步指出:

“當人們停止從自己的角度説話,試圖推測他人觀點時,事情會以多快的速度偏離軌道。。。忘記哪些部分是我們世界上得到的,哪些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拼凑出來的。 當別人與我們意見相左時,我們很難妥善陳述他人的觀點。 我們過於簡化其論述,誇張其缺點,並用刻板印象填補空白。 解決這種局限的方法很簡單:我們的責任是只代表自己,並且邀請其他人為自己發言。”

其實,越花時間聆聽,就會發現我們並不完全理解。 所以,我們不能代替他人説話。回過頭來説,哪裏有人完全明白我們自己呢? 這不也就是“同理心”嗎?

真與坦誠

教會的朋友或者會經歷過和聽過這樣的情況:有人在被某些做人好“真”人所説的“愛心說的誠實話”傷害過。  李兆康和區祥江所寫的書“情緒有益”裏指出 “‘真‘ 包含對自己誠實,須分辯表達感受的真正動機:是要促進與對方的關係? 是要發泄對對方的不滿? 是要以攻擊來滿足自己積壓的苦澀? 只要我們捫心自問,不難分辨自己的動機是否正確.  ‘坦誠’表示我們所表達的是真誠和與事實符合,並非說事事都要表達。 有時候在表達上留有餘地,甚至選擇不提,其實是待人最基本的修養呢!”  作一個“做人很真”的人,彼此“坦誠”對待,由我們自己開始。

如何活在這個多變和動蕩的世界

這個世代和世界多變和動蕩,也由於的資訊的快速和汎濫,難於辨認壞消息和假消息不斷干擾我們,我們許多時候都覺得喘不過氣來。 我們又如何隨遇而安呢? 常作預備的清單也不能使我們變得更安心。 除了預備身外之物外,我以爲我們還是要預備我們的心,我們的靈魂。 你的靈魂之船錨定于哪裏呢? 你需要能夠給你平安的錨。

我記得新約聖經說我們靈魂的錨是耶穌。他定能帶領我們進入平安。

我做工? 工造我!

區詳江博士前些年所寫的《我做工? 工造我!》是一本關於工作與自我的雙向旅程的書。 我非常同意他所說的,“人生是一個旅程,工作亦然 這是一段雙向的旅程;透過工作,我們在外在世界留下我們的足印。。。透過工作,我們在自己内心的世界,發掘自我,模塑自我,認識自我,。。這是一項内在的工作。。。透過内在的工作,我們能更有創意的面對外在工作。。。”。 但願我們不會被工作淹沒和耗盡,而是能在工作中得著意義和自我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