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獨處

“化哀傷為舞蹈 – 在逆境中尋得盼望”是其中一本摘錄盧雲神父作品的書。 我很喜愛一段盧雲關於獨處的教導:

“獨處(solitude),對基督徒而言,卻不單指為了個人退修而走進樹林或沙漠或山峰,它更指勇於站在神的臨在中。 那不只是為著控制時間而孤獨,而是在神的陪伴中孤獨。 你與神單獨相處時,你會做甚麼呢? 我們當中大多數會思考,談話或提問題。 但與神單獨相處時,聆聽是極其重要的! 獨處就是一個地方,在那兒你可聽到一把聲音稱你為親愛的。。。”

當然,進入這樣的獨處在一開始可能是艱辛,並不是我們平時習慣了的”效率”和’速度”。 我們需要一顆渴慕與神同在的心。 為了經歷神的臨在,我們需要等候,並經歷一段似乎神”不在”的時間。 或者有許多不是來自神的聲音對我們說話。 我們終會聽到那來自神的微聲,不是讓我們證明自己,而是無條件的愛。

神比我們所信的更大

在“化哀傷為舞蹈-在逆境中尋得盼望”一書裏,盧雲寫道:

“在神學領域中,我們不斷談論神是甚麽,我們理解的神是誰,及如何領受並活出神的旨意等課題。 沃恩談論的都是自己信以爲真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再堅持系統化地分析神的無限、無可測度,我們還可以提出多些與神有關的否定詞句 – 神不純是公義、不純是慈愛、不純是自由、或這或那。 神比我們的内心更大,我們已充分看清楚,神遠遠超越我們的所思所想。”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承認到自己心裏的”神“的”小”的時候,我們就愿意放下“自以為正宗/對”的心態。 這卻多麽需要勇氣和信心,相信神在不同聲音和理解中都與我們同在,豐富和加深我們對他的認識。這并不是說多年來我們所受“神學”“教育”沒有價值,只是神比我們那些系統和宗派的框架和信念大。 神其實比聖經都要大。

求主幫助我們謙卑下來,不斷地去經歷神,更新和擴寬我們對神的認識。

“見性”的靈性

禪宗老祖達摩在“達摩禪”裏指出“自心即是佛”,有說“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見性“在這裏是指看見自性,也即是自己的本來面目。達摩更指出”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戒亦無益處。。。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作爲一位牧師,我同意達摩所説的這種”見性“的靈性。我們若不認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也只不過是受造物之一仍然需要不斷地回轉歸向神的話,那麽縱使我們熟讀聖經多少遍,我們仍然不能得著釋放、自由和平安。 我們仍然執著、迷惘、惶恐、墨守成規、自以爲是和自我中心。 於是聖經不但成爲我們的偶像和到達神那裏的阻攔,也成爲我們加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枷鎖, 更甚是轄制他人的工具。

”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在這世上找不到人人的言行都符合你的意思的地方

泰國禪師阿薑查在“無常”一書裏指出:

“。。。爲何這世間充滿困難? 因爲我們希望按照自己的習氣與方式做事,希望所有事情都命于我們,但是情并非總是如願,這是法爾自然。 我們期待人、事、物能依照希望方式存在,因此才會被事物煩憂與傷害。。。若希望每個人的言行都符合你的意思,在這世上你找得到這樣的地方嗎? 這種態度只會讓你陷入生不如死的無盡痛苦中。 若依賴別人以取悅自己的方式來説話與行動,我們怎麽可能感到快樂?。。。”

這裏并不是要提倡一個人人任意妄爲的世界,而是要人放下妄想執著和操控。 我們的安全感和價值,以及事情的發展,並不在于都符合我們自己的意思。 放下,反而更好,更自由。

瞭解一切事物皆無常,就能放下事物

泰國禪師阿姜查在“無常”一書對無常和放下有啓發引導人的教導:

“…一切事物無疑都是不確定的。 因此,無論發生什麽事,我們都瞭解這點,而不會被任何事左右。 所有經驗毫無例外都是不確定的,因爲無常是它們的本質。 無常意指事物是毫不穩固的。。。只將一切視爲空的。 那個空意指心是空的,是對事物不執著的空,并非一切皆無,沒有人或外境。 有空的心,有人與物,然而心如實認知它,知道某事是不確定的。。。除了無常之外,並無其他。 沒有什麽東西是‘我’或‘我的‘;存在然後消失,,,’此非我、非我所’ 並不表示應結束生命或抛棄財產,它是指你應放棄執著。。。我們依靠這一切事物,就如依靠一根腐爛的老樹幹。 在靠得過久后,它破碎瓦解,我們也隨之跌倒,這便是世間的快樂。 但佛陀希望我們覺知它,你活在這事物當中,因此請覺知它們的實相。“

其實希伯來聖經裏的傳道書中也提到了生命的無常虛空,一切的執著都只是在捕風。 但願更多人都能覺知到一切的實現,放下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