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抓緊就能以喜樂的心走向將來

在”化哀傷為舞蹈-在逆境中尋得盼望”一書裡,盧雲指出:

“當我們突破要抓緊所擁有、所知道、所佔據的那種需要,我們就能夠信任神,向祂降服,得著釋放。 其後,我們的焦慮再不能嚴重傷害我們,卻將我們指向喜樂,甚至指向我們不能預測或全然看見的將來,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死亡”。

在我們的靈性生活裏,我們都是藉著靈性操練(包括了默想、禱告和善行等)來幫助我們放下抓緊其實都不屬於我們的一切。 放下,我們的心靈雙手才能去觸摸和經歷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和祝福。 放下帶來的釋放使我們滿有喜樂,更使我們從容地一直走下去。。。

真正的净化

我們都渴望我們的心靈和世界得以净化,亦因此許多人尋求宗教的修行和屬靈操練。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Jack Kornfield 寫道,

“我們渴望的净化并不在於世界完美,真正的净化在於能接觸所有事物、包容所有事物的心,一心的慈悲含融一切。 愛的偉大不在於我們知道什麽,不在於我們達到什麽,也不在於我們有什麽改變,而在於生活中愛人和自由的能力 ”。

我以爲我們能有“於生活中愛人和自由的能力 ”的净化已經是改變了。 我們本來不懂得如何是愛和去愛,後來我們知道了和發現了我們的能愛的本質,我們就得著改變。 這也許是一個境界的達到。

當然,我同意他所指的,净化不在于”知道“‘、”達到“。。。而是在於發現和活出來。 那時候,我們的心和世界才得以净化。

簡單的生活

在他的書“淡定”裏,孫大衛寫道,

“身爲現代人,你是否曾經這麽驚嘆過: ‘看! 好美的夕陽啊!’ 夕陽西下這是每天都有的事情,爲什麽會讓你這麽興奮呢? 或許就是因爲一直在追求不簡單的生活,而忽略了‘身邊單純的美好’。”

“身邊單純的美好”又何止是大自然免費的美景可欣賞?

問題是我們的心好多時不在當下,即使當下有多麽的美。

活在當下,單單生存,享受自己的呼吸,就已經是美了。

回應困難的覺悟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咖啡學教我放鬆去專注

迷上咖啡已經好一段時間了,也曾經與友人一起計劃和籌備開一家咖啡店。 雖然因各方面原因,我們最後沒有繼續那計劃,但我們仍然喜愛咖啡。 獨自在咖啡舘裏品咖啡總是給我帶來片刻的享受、休息、空間、寧靜和靈感。 我的許多文章和講稿都是在咖啡舘裏作成的。 近年來,我更在品咖啡(和茶)中操練經歷正念的當下。

最近在讀有台灣咖啡教父之稱的王于睿所作的“對的咖啡學”。 在一段關於他學習“杯測”(cupping)裏,他所談論的放鬆與/去專注對我品咖啡和工作有良多的啓發:

“。。。如何在放鬆身心的狀態下,凝注操作當下的每個細節。 好比在試咖啡時,眼前三、四十杯的咖啡,難免會令人眼花繚亂,當我在喝第一杯是,就應該整個放鬆投入到第一杯的咖啡中,仔細體會感受;等到第二杯時,則必須把第一杯的記憶完全放下,專注在第二杯咖啡中,唯有如此專注當下,才能真正領略。。。而是你確實把自己的身心放鬆了,你放鬆了以後,自然就有靈感出現,而先前出現不了,是因爲緊綳的狀態把你卡住,無法動彈。。。專業工作者最怕的就是誤把緊綳當成專注。 當過度緊綳時,人很容易就被框住、被鎖在那邊,可是當你一旦放鬆掉的時候,事情卻自然而然地順利完成了。。。”

許多原因使我們綳緊,但綳緊就是代表了我們并不是享受當下。 卻是唯有享受,我們才能放鬆,去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