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書“淡定”裏,孫大衛寫道,
“身爲現代人,你是否曾經這麽驚嘆過: ‘看! 好美的夕陽啊!’ 夕陽西下這是每天都有的事情,爲什麽會讓你這麽興奮呢? 或許就是因爲一直在追求不簡單的生活,而忽略了‘身邊單純的美好’。”
“身邊單純的美好”又何止是大自然免費的美景可欣賞?
問題是我們的心好多時不在當下,即使當下有多麽的美。
活在當下,單單生存,享受自己的呼吸,就已經是美了。
在他的書“淡定”裏,孫大衛寫道,
“身爲現代人,你是否曾經這麽驚嘆過: ‘看! 好美的夕陽啊!’ 夕陽西下這是每天都有的事情,爲什麽會讓你這麽興奮呢? 或許就是因爲一直在追求不簡單的生活,而忽略了‘身邊單純的美好’。”
“身邊單純的美好”又何止是大自然免費的美景可欣賞?
問題是我們的心好多時不在當下,即使當下有多麽的美。
活在當下,單單生存,享受自己的呼吸,就已經是美了。
生活中的困難誰都會遇到,不同的是如何回應困難。 我以爲Jack Kornfield 在“踏上心靈幽徑” (A Path With Heart) 這本書裏所指出的值得深思和推薦:
“困難有兩種:一種顯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動和直接的回應;但大部分問題是自己製造的,因爲想努力改變生命的原貌,或是過於陷入自己的觀點,而失去更廣大、更有智慧的視野。 我們常認爲困難是自身之外的環境造成的,但富蘭克林很瞭解這一點,他說:‘我們有限的視野、希望與害怕,成爲我們衡量生活的標準,環境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就變成困難。’。。。困難發生時,我們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們,外在世界似乎是我們不舒服的來源。 我們以爲若能改變世界,就會得到快樂。 然而,我們并非通過搬石頭來找到快樂和覺醒,而是要轉化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西藏佛教傳統指導初學者必須修持的法門叫做’將困難帶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識地將我們不想要的苦難、生活中的哀傷、内心和外在的掙扎,變成滋養耐心和慈悲心的養料,由此發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我們不能掌控外在的世界,卻能改變内在的世界(其實就是修行),並轉化我們對臨到我們生命的人事的理解和回應。 這樣的轉化和回應使我們對人生有更深刻真實的認知,也即是“更大的自由和真實佛性”。 如果實這樣,作爲牧師的我,也認同“人人皆有佛性”這句話。
迷上咖啡已經好一段時間了,也曾經與友人一起計劃和籌備開一家咖啡店。 雖然因各方面原因,我們最後沒有繼續那計劃,但我們仍然喜愛咖啡。 獨自在咖啡舘裏品咖啡總是給我帶來片刻的享受、休息、空間、寧靜和靈感。 我的許多文章和講稿都是在咖啡舘裏作成的。 近年來,我更在品咖啡(和茶)中操練經歷正念的當下。
最近在讀有台灣咖啡教父之稱的王于睿所作的“對的咖啡學”。 在一段關於他學習“杯測”(cupping)裏,他所談論的放鬆與/去專注對我品咖啡和工作有良多的啓發:
“。。。如何在放鬆身心的狀態下,凝注操作當下的每個細節。 好比在試咖啡時,眼前三、四十杯的咖啡,難免會令人眼花繚亂,當我在喝第一杯是,就應該整個放鬆投入到第一杯的咖啡中,仔細體會感受;等到第二杯時,則必須把第一杯的記憶完全放下,專注在第二杯咖啡中,唯有如此專注當下,才能真正領略。。。而是你確實把自己的身心放鬆了,你放鬆了以後,自然就有靈感出現,而先前出現不了,是因爲緊綳的狀態把你卡住,無法動彈。。。專業工作者最怕的就是誤把緊綳當成專注。 當過度緊綳時,人很容易就被框住、被鎖在那邊,可是當你一旦放鬆掉的時候,事情卻自然而然地順利完成了。。。”
許多原因使我們綳緊,但綳緊就是代表了我們并不是享受當下。 卻是唯有享受,我們才能放鬆,去專注。
你曾否想過什麽是和如何活出生命中最重要的? John Kornfield 在他的書《踏上心靈幽徑》(a path with heart)裏向我們指出:
“生命中最重要的,並不是什麽驚人或偉大的事,而是人與人彼此觸動的片刻,是我們以最用心和關懷的方式待人的時刻。 這種簡單而深刻的親密關係是我們都渴望的愛。 這些觸動和被觸動的片刻可以成爲心的道路的基礎,它們以最立即或直接的方式發生。 特蕾莎修女這樣形容: ‘在一生當中,我們無法做出偉大的事,只能以偉大的愛去做微小的事。。。活出心的道路。。。讓善的滋味滲透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全神貫注於行動,當我們能表達我們的愛,並看到生命的珍貴時,内在善的特質就會增長。。。全然去愛和好好生活,需要我們最終能體認自己並未占有或擁有任何東西,包括我們的家、車子、所愛的人,甚至我們的身體。 靈性的喜悅和智慧並不是來自擁有,而是來自己開放的能力、全然地去愛、在生活中自由前進。”
我認同John所說的,原來生命中最重要的竟然不是去擁有,活出這一生命就是開放和愛。
楊定一在他的書 “無事生非:不同,甚至顛倒的生命與靈性觀” 裡寫道:
“你我這一生,都是透過「動」想得到什麼東西——也許是強化某一些價值觀,標榜自己的角色,取得怎樣的好處,改善這一生甚至下一生的命運,或得到什麼意義。就連修行,一樣你我這一生,都是透過「動」想得到什麼東西——也許是強化某一些價值觀,標榜自己的角色,取得怎樣的好處,改善這一生甚至下一生的命運,或得到什麼意義。就連修行,一樣離不開這種「動」或追求,都想在最後得到點什麼——領悟、開悟、頓悟或是「全部生命系列」所稱的「醒覺」。 我們都忘了,修行其實是「在」的觀念,倒不是靠「動」。”
楊定一所指出的“在”就是英文的being。 也有人將being翻譯為“所是”。原來修行的目的不是就是我們所“修”的“行”,而是透過修行來讓我們體驗和活在每一個當下裡。 原來尋尋覓覓,兜兜轉轉,我們才發現生命的寶藏和豐盛就在現在,就在這裡,就在我們裡面。不再活在“虛幻”裡,而是真實的現在當下,那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和目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去哪裡,就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