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不是要去推測人的觀點意圖

在大部分人如何溝通對話的書籍和甚至訓練裏,我們都被教導要有“同理心 ”; 我們先要聆聽、澄清,並以我們對人的理解來分析和作出回應。 但是,問題是我們那不足夠時間的聼和理出來通常都是“推測” 而已, 正如,Buster Benson 在他的書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why are we yelling?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裏所指出的,“我們推測他人、他人的觀點,以及他人之理由的能力薄弱”。

在這書裏,Buster 進一步指出:

“當人們停止從自己的角度説話,試圖推測他人觀點時,事情會以多快的速度偏離軌道。。。忘記哪些部分是我們世界上得到的,哪些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拼凑出來的。 當別人與我們意見相左時,我們很難妥善陳述他人的觀點。 我們過於簡化其論述,誇張其缺點,並用刻板印象填補空白。 解決這種局限的方法很簡單:我們的責任是只代表自己,並且邀請其他人為自己發言。”

其實,越花時間聆聽,就會發現我們並不完全理解。 所以,我們不能代替他人説話。回過頭來説,哪裏有人完全明白我們自己呢? 這不也就是“同理心”嗎?

在溝通中思想的速度和説話的速度

作爲牧者和輔導者(當然還包括了許多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我時常要與不同的人溝通。 在當中我越來越感受和認同李兆康和區祥江這兩位作者在他們所合著的書《情緒有益》裏所說的:

“聆聽是重要的溝通技巧,卻沒有多少人肯承認自己不懂得聆聽。 其實聆聽真的是很難掌握的,當中部分原因來自客觀的困難:原來我們的思想速度比說話速度快七倍。 所以,當別人説話的時候,我們若不好好約束自己的思想,就很容易只顧思考如何回應、反駁對方的説話,和指出對方説話中的破綻,而沒有全心全意地聆聽”。

操練聆聽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去面談。 在如今這個世代,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多的不是面對面和談了。 如果可以,朋友,還是見面,花點時間彼此地去聽。

真與坦誠

教會的朋友或者會經歷過和聽過這樣的情況:有人在被某些做人好“真”人所説的“愛心說的誠實話”傷害過。  李兆康和區祥江所寫的書“情緒有益”裏指出 “‘真‘ 包含對自己誠實,須分辯表達感受的真正動機:是要促進與對方的關係? 是要發泄對對方的不滿? 是要以攻擊來滿足自己積壓的苦澀? 只要我們捫心自問,不難分辨自己的動機是否正確.  ‘坦誠’表示我們所表達的是真誠和與事實符合,並非說事事都要表達。 有時候在表達上留有餘地,甚至選擇不提,其實是待人最基本的修養呢!”  作一個“做人很真”的人,彼此“坦誠”對待,由我們自己開始。

當牧師與佛教修行者相遇並談論到信仰時

作為牧師的我會與這位朋友聆聽和分享彼此的故事和信仰歷程。 我會與這位朋友一起找出我們的共同之處,我們為人的需要和體驗,信仰給我們的轉化和出路。 在我們的對話中,我們有對彼此的信仰有更深刻真實的了解,並豐富彼此的生命。 在這個過程裡,我深信聖靈在我們彼此的生命裏動工,好讓主耶穌基督的福音進入我們的生命裡。 這樣的相遇會出現在我與有其它信仰的人對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