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學教我放鬆去專注

迷上咖啡已經好一段時間了,也曾經與友人一起計劃和籌備開一家咖啡店。 雖然因各方面原因,我們最後沒有繼續那計劃,但我們仍然喜愛咖啡。 獨自在咖啡舘裏品咖啡總是給我帶來片刻的享受、休息、空間、寧靜和靈感。 我的許多文章和講稿都是在咖啡舘裏作成的。 近年來,我更在品咖啡(和茶)中操練經歷正念的當下。

最近在讀有台灣咖啡教父之稱的王于睿所作的“對的咖啡學”。 在一段關於他學習“杯測”(cupping)裏,他所談論的放鬆與/去專注對我品咖啡和工作有良多的啓發:

“。。。如何在放鬆身心的狀態下,凝注操作當下的每個細節。 好比在試咖啡時,眼前三、四十杯的咖啡,難免會令人眼花繚亂,當我在喝第一杯是,就應該整個放鬆投入到第一杯的咖啡中,仔細體會感受;等到第二杯時,則必須把第一杯的記憶完全放下,專注在第二杯咖啡中,唯有如此專注當下,才能真正領略。。。而是你確實把自己的身心放鬆了,你放鬆了以後,自然就有靈感出現,而先前出現不了,是因爲緊綳的狀態把你卡住,無法動彈。。。專業工作者最怕的就是誤把緊綳當成專注。 當過度緊綳時,人很容易就被框住、被鎖在那邊,可是當你一旦放鬆掉的時候,事情卻自然而然地順利完成了。。。”

許多原因使我們綳緊,但綳緊就是代表了我們并不是享受當下。 卻是唯有享受,我們才能放鬆,去專注。

玫瑰經,我所喜愛的祈禱路

對於“玫瑰經”(和念珠),“新”教徒一般都被誤導所以並不理解和甚至接觸過。 其實,玫瑰經是基於聖經的祈禱文。近年來,我對卻此經有很大的鍾愛。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翻譯出版由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暨20位樞機主教所寫的書“玫瑰經,最鍾悅的祈禱”指出:

“誦念玫瑰經的傳統工具就是念珠,具有象徵作用,能增加默觀的分量。 整串念珠的排列是以苦像為集中點,玫瑰經祈禱從苦像開始,也於苦像結束,信友的生活和祈禱也以基督為中心。 一切都從祂開始,走向祂,一切都經由祂,在聖神内抵達天父。 念珠是一種計算工具,記錄祈禱的進行,祂使人想起墨觀及基督徒的成全是一條無止境的道路”。

在日後,我將會在不久將來實體地來跟前來的人以這一屬靈傳統來一同學習和操練。

修行的動與在

楊定一在他的書 “無事生非:不同,甚至顛倒的生命與靈性觀” 裡寫道:

“你我這一生,都是透過「動」想得到什麼東西——也許是強化某一些價值觀,標榜自己的角色,取得怎樣的好處,改善這一生甚至下一生的命運,或得到什麼意義。就連修行,一樣你我這一生,都是透過「動」想得到什麼東西——也許是強化某一些價值觀,標榜自己的角色,取得怎樣的好處,改善這一生甚至下一生的命運,或得到什麼意義。就連修行,一樣離不開這種「動」或追求,都想在最後得到點什麼——領悟、開悟、頓悟或是「全部生命系列」所稱的「醒覺」。 我們都忘了,修行其實是「在」的觀念,倒不是靠「動」。”

楊定一所指出的“在”就是英文的being。 也有人將being翻譯為“所是”。原來修行的目的不是就是我們所“修”的“行”,而是透過修行來讓我們體驗和活在每一個當下裡。 原來尋尋覓覓,兜兜轉轉,我們才發現生命的寶藏和豐盛就在現在,就在這裡,就在我們裡面。不再活在“虛幻”裡,而是真實的現在當下,那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和目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去哪裡,就在“現在”。

一行的治愈和繼續前行

雖然我是基督徒和牧師,但是我卻對一行禪師十分的敬佩。  他的正念和活在當下的教導也治愈我許多的心靈創傷。  一行當年在法國創立了梅村道場為了收留和醫治飽受戰爭創傷折磨的越南同胞們。當人們透過屬靈的操練和靜修使他們的心靈創傷得到治愈,他們才能有足夠的内在力量繼續他們的人生道路和使命,承擔責任和面對臨到人生的種種。  人要行得更遠,就要經常有停頓、休息和療傷的時候。  我建立這個網站和發短文給人,為的是讓更多的人的内心得到休息和愈合,然後再出發。

你親近神,神親近你

在他的書”你親近神,神親近你“,楊牧谷牧師寫道,

”‘神的話臨到耶利米’,‘神的話臨到以西結’, 這根本就是一種相遇。  ‘相遇’一字原來的意思,指大鷹飛降下來抓食的動作。  神的話語‘抓着’我們,如同大鷹抓着小鷄一樣。。。爲什麽神的話語是一種相遇呢?  相遇的意思之一,就是:’你讀神的話語,同時也讓神的話語來讀你‘。 當你判斷和明白神的話語如此說之後,也要讓神的話語來判斷你:我是否這樣做呢?  我是否多次重複犯罪? 我既明白了,下一回應該怎樣作呢?  這就是’對話‘關係的意思。  許多時候,我們往往讀神的話語,卻沒有讓神的話語來讀我們。。。當我們把聖經帶入生活之中,便常常有被觸動,叫我們悟出聖經的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重遇上昔日聖經發生的場景。  就是因爲我們真的把神的話語帶進生活中,那樣我們就能體驗雅各書四章8節的結論:“你們親近神,神就親近你們。’”

各位,我們應當以“讓神的話語抓着我們”的心態去讀神的話語。 這樣我們才能把聖經帶入生活中;在生活的日常場景裏,才能與神相遇,感受和經理到,原來神與我們是如此的親近。這也正是我自己個人的屬靈經驗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