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何時醒?

小時候喜歡看亞視的“霍元甲”,其主題歌的第一句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國人真的醒了嗎?國人早已經變成了鐮刀下的韭菜了!

“xxx亡我之心不死,唯有xxx黨和xxx領袖真心為我們,只有聽xxx黨的話並以xxx領袖為核心,我們就能復興…”

又有多少人不相信和提出異議呢?

“二舅”的短片似是心靈雞湯,但卻是荼毒人的鴉片。 就是要使人更願意作韭菜下去。

韭菜,何時醒來發現,原來自己當了韭菜多年了,不再願意被鐮刀繼續地割下去呢?

Making way for stillness

It does not matter which spiritual tradition(s) we are following, stillness is the spiritual state and condition for spiritual discernment – listening to the voice of God, seeing the true nature of all things, seeing our true self, and …

In her book, “how to lead whe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leading in a liminal season”, Susan Beaumont points out that:

“Inner stillness is associated with an environment of silence and solitude.  In silence, we create a quiet place to give our full attention to God.  In solitude, we withdraw from the busyness of our lives and the company of others.  We pull back and create space to give God access to our souls.  Jesus repeatedly used silence and solitude to deepen his capacity for stillness.  Silence and solitude make way for stillness…”

Our soul is yearning for us to prepare an environment of silence and solitude in our daily life so that we can connect with God, the true reality, and our true Self.

 

 

 

教會有幾離地?

最近閱讀了殷琦所寫的書, “堅離地教會實錄”。 雖然此書所寫的是香港教會的生態,但我以為當中有許多都可以來形容加拿大粵語教會的情況。 作為church planter,我致力我正在籌建的恩澤社區貼地氣和勇於面對生活。但願上帝的恩典潤澤我們這一群人,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社區。

基督宗教和福音信仰的不同

在他的書《我爲什麽相信》裏,Timonthy Keller 指出:

“宗教與福音在人際閒如何彼此相待,也是有基本的差別的,特別是在對待那些與我們信仰與實踐不同的人。  後現代的思想家瞭解一個人的自我,是透過排擠他人 – 那些與自我的基礎價值或特質不同的人,來成形並不斷被强化的。 我們是透過指出我們不是哪種人,而來定義自我的;我們透過貶抑其他種族、信仰與特質的人,來支撐自我價值感。 但福音的自我身份,給我們全新的基礎,來成就和諧與公義的社會關係。  基督徒的價值與身價,不是透過排除任何人,而是透過耶穌自願為我被隔絕,而創造出來的;祂的恩典一方面比宗教讓我更加謙卑(因爲,我是如此的有缺點,以致無法靠自己的努力來救拔自己); 另一方面,也比宗教更有能力地肯定了自我(因爲,我可以絕對確定,上帝對我無條件的接納。) 這代表我不能輕視那些與我信仰不同的人,因爲我並不是因爲自己有正確的教義或行爲才得救;在我面前的那人,即便有著錯誤的信仰,可能在很多方面,還比我更爲品德優良。  這也代表,我不必被任何人恐嚇,我不再恐於與我不同之人的權力、成就或天分,福音讓一個人免於過度敏感、防衛性高,以至於要去批判別人。  基督徒的自我認同不是建立於要被認爲是好人的需要上,而在於上帝對你,在基督裏的評價。”

那麽,你與我,到底是在做宗教徒,還是信仰福音和跟從基督的人呢?

真與坦誠

教會的朋友或者會經歷過和聽過這樣的情況:有人在被某些做人好“真”人所説的“愛心說的誠實話”傷害過。  李兆康和區祥江所寫的書“情緒有益”裏指出 “‘真‘ 包含對自己誠實,須分辯表達感受的真正動機:是要促進與對方的關係? 是要發泄對對方的不滿? 是要以攻擊來滿足自己積壓的苦澀? 只要我們捫心自問,不難分辨自己的動機是否正確.  ‘坦誠’表示我們所表達的是真誠和與事實符合,並非說事事都要表達。 有時候在表達上留有餘地,甚至選擇不提,其實是待人最基本的修養呢!”  作一個“做人很真”的人,彼此“坦誠”對待,由我們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