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耶穌的眼光來解釋聖經

司傑恩在他的書”上帝的美麗:愛上耶穌認識的父神”中寫道:

“就算我們能從片段聖經找到幾個‘賺取的觀點’,那也中不過拼凑出一小片罪惡感和恐懼;聖經故事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宏觀,那是滿滿一大幅恩典與豐盛的畫面。 耶和華灣身成爲才剛墮落的亞當和夏娃縫製衣裳;神揀選了一群抱怨連連、不時去追求別神的流浪民族,并且從沒放棄過他們。 詩篇作者寫出神最真實的特性;祂不變的愛永遠長存。 ‘不變的愛’這個字的希伯來原文在詩篇中出現過一百四十七次,每一次都是用來描寫神的屬性。。。整本聖經的大概念就是一個個描述神不變之愛的故事,祂的愛在祂為這悖逆的世界道成肉身、受死、復活時上演至最高潮;因此,我們應以整本聖經作為解釋基礎,並以耶穌的眼光來看其中的每一段。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保羅每次引用希伯來舊約故事時,他都會用耶穌的觀點來詳加解釋。。。‘賺得恩典’這概念終究還是滲透到許多教會裏去了,你可以在許多講道臺上的大聲宣告中聽見。。。”

許多教徒在一方面不斷地指責律法主義的惡;但在另外一方又為了作“美好的見證”,他們以爲必須要站到“道德高地”上,并且不斷地“更努力”地要求他人和壓迫自己。 問題在於這並不是在見證神的恩典。 神恩典比我們的罪大,所以只要我們信,即使我們的罪再大,我們的罪也會因著神的恩和主的工而被赦免。 我們要作的見證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和所站的“道德高地”,而是因著我們對神的開放和信心,神在我們生命中所彰顯的一切恩典和愛。

信仰的目的/功能不過是如此簡單

何韻詩在她的書”當你仍在這裡”談到她的信仰,她寫道:

“原來說到底,我們來到這裡,最主要要修的,不是身外的任何一件事,而是自己的靈魂,以及在你有能力的時候,幫助你身邊其他的所有眾生實現他們的修行。 其他一切身外物,畢竟也都是帶不走的身外物”。

作為教會的牧師,我覺得好可惜,好多來教會的是尋求身外物居多,而教會也以身外物來吸引和留住人。 當然,我也明白,現今到底又有多少人關心自己的靈魂呢?

是人束缚自己而沒有得到聖經給我們的自由

在”達摩禪”裡,有這樣一段教導:”夫文字者:本性解脫。 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佛經的文字是用來解脫的,不要被文字所束缚。 其實束缚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佛經的文字。”

作為基督徒,我回將”佛經”改為”聖經”,”解脫”改變”得自由”:”聖經的文字是用來得自由的,不要被文字所束缚。 其實束缚來自于自己,而不是聖經的文字。”

又有多少的”基督徒”因為自己的”不自由”而誤解和扭曲了使人得自由的聖經,不但使自己失去得自己的機會,更是使其他人也得不到自由?

珍惜那存在你生命裡的

10歲日本小朋友中島芭旺在他的書”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裡寫道:

“與其為了找尋不存在的東西活下去,不如感謝存在的東西活下去。 有手指、有腳、關節能活動,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也不是理所當然。”

有手指、能活動不是理所當然的。 感恩,我要珍惜、好好鍛鍊,好好用我有的手、腳。。。感恩,我有相愛的家人,要好好珍惜我們還能在一起的時間。 

你呢? 是時候去好好數算和珍惜那些存在於你生命裏的一切。 沒有任何一樣是理所當然的。

“想做就去做,別再拖延了”,10嵗的他的提醒

一名叫”中島芭旺“的日本人(實在不敢稱他為小朋友/小孩子)寫了一本書叫”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我將會用數個短文來分享我在他的書學到和被提醒/啓發的。 其中,他提到:

”考慮該不該做這件事的時候,說不定就不是該做的時候。 在考慮的瞬間,一切都可能變得不一樣了,所以我覺得那個時候想怎樣就怎樣。 總之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去做,想做的事就去做,這樣而已。“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小孩子“的任性所爲,而且大人要兼顧和衡量的比”小孩子“複雜得多。 我想中島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再拖延了。 我們是要考慮和計劃,但生活上有很多的事其實並不一定要,甚至不應兼顧計算得這麽複雜。 就在等待到一個”萬全“的情況出現時,我們的世界(人和事物)已經不再一樣了。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長者病得很厲害,但當時我很忙。 就在考慮衡量等我處理好自己的事就馬上趕去探望的時候,這位長者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