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k Shirt Day 反霸凌與受害者心態

今日反霸凌日。反霸凌日的由來就不在這裏提了,可以自行在網上找到。 我們可以在學校、社區、辦公室。。。甚至家裏被欺凌;其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齡、種族、文化、宗教、性取向、家庭結構、婚姻狀況、身體缺陷、身材、樣貌、衣著、髮型等等,都可能成爲被霸凌的原因。 而霸凌的方式包括了肢體傷害、語言侵害侮辱嘲笑、社交方面的孤立、網絡霸凌。 這些被霸凌的經歷對當事人的身心靈健康造成不同程度損害。 加拿大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有71%在12至17嵗間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有至少一次被霸凌的經歷。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被霸凌的經歷又好有可能使我們有一種受害者的心態。 而入侵到人心裏的這種受害者的心態會使人的心靈變得非常脆弱、敏感、自卑,及沒有安全感。 人就會在很多的時候認爲自己被霸凌和傷害。

我在30多年前移民加拿大的時候英文好差。 有一次中學英文老師給佈置了可以自由發揮和選題的寫作project。 我選取自己有興趣的課題,到圖書館找來了許多相關的書籍,並日以繼夜的寫和修改。 但因爲我的作文在文法和寫作上出乎平常的好,我的英文老師認爲我抄襲。 因爲這件事,我就有了一種受害者的心態,時常覺得人家看不起自己和冤枉自己。 而我覺得這個buttton(其實滿身都是)被按著的時候,我往往失去了平時的冷靜。感恩,信仰和我在心裏輔導上的訓練幫助我消除了許多這些button, 但我仍然還是要面對已經入侵了的受害者心態的影響。

我們要反對霸凌,同時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一種受害者的心態。 當我們被我們的受害者心態操控的時候,也可能對其他人説出和造出一些對方覺得被傷害的言行。 我們更要明白其實我們身邊的人並不是刀槍不入的完人,他們也會有boundary、 button和感受。

作爲牧師,我唯求上主的憐憫,讓我們真知道上主的恩典,醫治我們心靈的傷口和破碎,使我們常常有平安。

SOGI抗議帶出來的親子課題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頗受關注的議題就是對SOGI的抗議和反抗議因著以巴的問題而被“冷卻”。 在這裏,我並無意對雙方的説法提出評論。 反而,我想指出一個在當中關鍵但沒有被包括的議題就是親子關係。 有人認爲(或者說是擔心)學校/老師奪了家長在許多關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方面的權,所以提出要“還權與家長”。 有人指出孩子甚至先告訴學校/老師他們要在學校改變他們的性別代詞,甚至在自己不知情和未同意的情況之下就作出改變。

至於誰能為自己的性別代詞作決定是另一個課題。 在這裡,我想回應和提出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在這麼重要的事情上不先或甚至不跟家長分享和商量呢? 不敢? 怕被拒絕,怕有後果,怕不被接納,。。。?為什麼有如此的感受呢? 為什麼孩子願意跟老師說呢?

家長們,你平常是如何跟自己的孩子互動的呢? 你花過多少的時間去跟孩子談話談心,聆聽和認識你的孩子的呢? 當孩子跟你相反意見時,你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 而在你談論到跟SOGI有相關性的議題的時候,你又是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家長們,讓你的孩子願意並不怕跟你談話談心。 在孩子們面前和心裡,你都是一個值得信賴和聆聽的人。 那麼我們還需要失”權”/影響嗎?

在這世上找不到人人的言行都符合你的意思的地方

泰國禪師阿薑查在“無常”一書裏指出:

“。。。爲何這世間充滿困難? 因爲我們希望按照自己的習氣與方式做事,希望所有事情都命于我們,但是情并非總是如願,這是法爾自然。 我們期待人、事、物能依照希望方式存在,因此才會被事物煩憂與傷害。。。若希望每個人的言行都符合你的意思,在這世上你找得到這樣的地方嗎? 這種態度只會讓你陷入生不如死的無盡痛苦中。 若依賴別人以取悅自己的方式來説話與行動,我們怎麽可能感到快樂?。。。”

這裏并不是要提倡一個人人任意妄爲的世界,而是要人放下妄想執著和操控。 我們的安全感和價值,以及事情的發展,並不在于都符合我們自己的意思。 放下,反而更好,更自由。

同理心不是要去推測人的觀點意圖

在大部分人如何溝通對話的書籍和甚至訓練裏,我們都被教導要有“同理心 ”; 我們先要聆聽、澄清,並以我們對人的理解來分析和作出回應。 但是,問題是我們那不足夠時間的聼和理出來通常都是“推測” 而已, 正如,Buster Benson 在他的書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why are we yelling?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裏所指出的,“我們推測他人、他人的觀點,以及他人之理由的能力薄弱”。

在這書裏,Buster 進一步指出:

“當人們停止從自己的角度説話,試圖推測他人觀點時,事情會以多快的速度偏離軌道。。。忘記哪些部分是我們世界上得到的,哪些部分又是我們自己拼凑出來的。 當別人與我們意見相左時,我們很難妥善陳述他人的觀點。 我們過於簡化其論述,誇張其缺點,並用刻板印象填補空白。 解決這種局限的方法很簡單:我們的責任是只代表自己,並且邀請其他人為自己發言。”

其實,越花時間聆聽,就會發現我們並不完全理解。 所以,我們不能代替他人説話。回過頭來説,哪裏有人完全明白我們自己呢? 這不也就是“同理心”嗎?

在溝通中思想的速度和説話的速度

作爲牧者和輔導者(當然還包括了許多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我時常要與不同的人溝通。 在當中我越來越感受和認同李兆康和區祥江這兩位作者在他們所合著的書《情緒有益》裏所說的:

“聆聽是重要的溝通技巧,卻沒有多少人肯承認自己不懂得聆聽。 其實聆聽真的是很難掌握的,當中部分原因來自客觀的困難:原來我們的思想速度比說話速度快七倍。 所以,當別人説話的時候,我們若不好好約束自己的思想,就很容易只顧思考如何回應、反駁對方的説話,和指出對方説話中的破綻,而沒有全心全意地聆聽”。

操練聆聽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去面談。 在如今這個世代,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多的不是面對面和談了。 如果可以,朋友,還是見面,花點時間彼此地去聽。